一、 四 配:
即是復聖【 】、宗聖【 】、述聖【 】、亞聖【 】。
1. 子淵:復聖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敏而好學,能聞一而知十,不遷怒於人,從不犯兩次相同的過失,他過著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別人必定感覺很憂愁,他卻甘之若飴,毫不改變安貧樂道,怡然自樂的態度。
他是孔子所認為最得意的弟子,《論語》中記載顏回之處,總是稱讚的多。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參接替。
顏子平時用功過度,營養不良,所以二十九歲時頭髮已全白,僅享年三十二歲。孔子曾為他的早逝而痛哭說「天喪予,天喪予」,他入祀最早,在漢高帝時即配享廟廷,後世尊他為「復聖」稱「聖」是因他有「聖人之一體」,稱「復」,是因他能做到「克己復禮為仁」的最高功夫,為四配之首。
2. 子參:宗聖曾參,字子輿。皙的兒子,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天性至孝,家境貧困,靠勞力為生。資質雖然不很聰明,但是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他是孔子道統的繼承人,孔子去世時,他才二十七歲。他做學問、替人謀事、交朋友等,每天必定三次反省自己。《大學》和《孝經》是孔門學說中最精闢的兩部著作,孔子在傳授道統時特別對曾子口述,而由曾子筆述成書的。後世尊他為「宗聖」,是四配之二。
3. 子思:孔伋,字子思。父名鯉,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受困於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所謂「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子思曾周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時君的尊重。子思家貧,他解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卒年六十二歲,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是四配之三。
4. 子軻:亞聖孟軻,孟子名軻字子軻,戰國時鄒國人,即今山東省鄒縣。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為魯國公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的孟孫氏,父名激,早歿,由母仉氏撫養,以孔伋為師。孟子學成之後,為儒家的傳人,由於其生卒年月難以詳考,說法亦多有差異,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孟母家出名門,聰明賢淑,知書達理,雖處於貧困之中,猶對孟子的教育不稍怠忽,為使孟子近朱向賢,上進力學,曾三遷住所,改善學習環境,最後終使孟子成為大器,不僅有名於當世,且流芳於後世。《孟子》七篇是他在家鄉講義論道,由其弟子記其言行的一部書。其學說是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主張人性本善,認為每個人都可做到和堯舜一樣的偉大。他的政治主張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近代的民主思潮極為相近。孟子比孔子晚生一百年,其一生遭遇和孔子極為相似,是孔子之後儒家第一人,將儒學盡力宣揚並予光大,後世儒家每以孔孟並稱,尊他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亦為千古的聖人。
二、 十二哲:
孔廟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十哲」是根據《論語》「從我於陳蔡間」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計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後,顏子配享,補上曾子,曾子配享後,一說補上朱熹,一說補上子張,又嫌遺漏有若,兩位皆屬《論語》裡的熱門人物,最後補上子張、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為「十二哲」。
1. 子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歲,生於西元前五三六年。稟性至孝,少年時常為後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給親生的兩個兒子穿,用蘆花做衣服給子騫穿,使他冷得無法替父親駕車,他父親知道此事,要把後母趕走,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從此後母頗受感動,便待他和兩個親生兒子一樣,鄉里傳為美談,其孝名聞於當時。
他的德行同顏回、冉伯牛、仲弓等並儔,儀表超群,侍奉在孔子身旁,誾誾如一派中正氣象,平常不輕易發言,如發言則必有相當份量,孔子對他很重視。季孫氏曾慕名聘他做費邑宰,但因性情恬淡,不計名利,堅辭不任。
2. 子耕: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七歲,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邊歎息邊說:「死,是命中註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
3. 子雍:冉雍字仲弓,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歲,其父名伯牛(與先賢伯牛同名),賤而行惡,但並不能掩蓋為其子者的德行。仲弓為人敦厚,孔子批評說:「仲弓的父親好比一頭雜色牛,生下這頭小牛,卻是紅色,而且頭角端正,正合國朝祭祀用的牲牛。雖有人不用這小牛去祭祀,但山川之神肯捨棄牠麼?」
仲弓氣度寬宏,沈默厚重,因能居敬行簡,其德行與顏回、閔損並駕。孔子特別器重他,認為有人君之度,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在修身上用功。他曾做季氏宰,問政於孔子,孔子教仲弓辦事應從大體著想,多推舉有賢才的人來分擔各種職務,不要由自己獨攬。
4. 子予: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人多以宰我稱之,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有一次,宰我白日睡眠,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又說:「以前我對於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對於人,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為,這是因為宰予而改變的。」宰我在門徒中是調皮的一個,孔子若不嚴予約束,恐放縱他了。
宰予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問題及探討仁的問題。他很有口才,曾代表孔子到楚國,楚昭王以車子,請宰予轉贈孔子,宰予說:「夫子所倡的道能行的話,則對政治覺得快樂;不能行的話,則安身樂命,這是老師一向的作風,對於眼前糜麗,窈窕的淫音,他經過那裡也不看,所以我知道夫子用不到這輛車的。」孔子之能聞名天下諸弟子的宣傳,功不可沒。
宰我曾仕於齊,任臨淄大夫,排斥田氏,終為田氏所殺。
5. 子貢: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時衛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口才便捷,長於雄辯,尤善推理,自負不凡。初受業於孔子時,第一年以為學識能力強於孔子,第二年覺得同於孔子,到了第三年始認為不如孔子。以後亦自認,僅能聞一知二,而不如顏回能聞一知十。他長於經商貿易,歷任魯、衛兩國之相,為孔子弟子中首富。有人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貢說:「譬如圍牆,我的牆只高及肩,人在牆外,便可窺見家屋之好。我們夫子牆高幾仞,若不從大門進去,便看不到裏面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能尋到夫子的大門的該是太少了!」這是子貢形容孔子學問道德的高深,各地孔廟前都有一高牆,上面寫著「萬仞宮牆」乃取其義。
在《論語》中,有關子貢的言行有三十八章之多,其中有子貢說明君子應文質並重,有過必改;申述孔子的學問道德之高深,感歎孔子施教有深淺次序等,假使沒有他及子路,《論語》就要變成枯燥無味的道德書了。
6. 子求: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人多稱他為冉有或有子。春秋時魯國人,少孔子二十九歲,多才多藝,性謙遜,為孔子弟子。孔子認為他的才能,在一個千戶的大邑,具備兵馬百乘的大家,可勝任一個總管職務。
他長於政事,曾任於魯為季氏的家臣,魯國勝齊師於郎的一役,親任策劃、指揮,而且操戈衝入齊軍,可見是個智勇雙全的人。孔子晚年歸隱魯國,過著安閒的生活,很多是得到他的照顧所致。
7. 子路: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時魯國卞邑人。為孔子弟子,少孔子九歲。他事父母極孝,常從百里外負米回家,奉養雙親。生性勇敢豪爽,能急人之急與勇於認錯,別人指出他的過失,都很樂意接受立即改過。敢言直諫,孔子每有問,則必先答;孔子有錯,唯有他敢直言進諫。孔子想應公山弗擾之召,就是他所勸止的。孔子想見南子,也是他進諫的。但他最尊敬孔子,孔子也很偏愛他,若有人說孔子的壞話,他必和對方理論,所以孔子說:「自我得由之後,即無惡言入耳。」
《論語》上有關他的記載最多,計有三十九章,其中有孔子教導子路以義理折衷勇敢,告誡不要強稱多智,勉勵重視德行修養,讚許從政才能等。由嘗為季氏宰,助孔子墮三都,又隨同周遊列國,最後任衛,死於蒯聵之亂,時年六十三歲,早逝孔子一年,孔子聞其死很傷心,有「天斷絕我」之嘆。
8. 子游:言偃,字子游。春秋時吳國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歲。長於禮,尤以文學著稱,且能識人。他在魯國做武城縣官時,絃歌不輟以禮樂教化民眾,因而大治。孔子問他說:「你可曾得到好人相助治理麼?」子游說:「有的,叫做澹臺滅室來過。」但因澹臺滅明容貌醜惡,孔子不太相信。後來當他南遊時,偕行弟子竟有三百之多,名滿天下,世稱子羽。孔子嘆道:「以言信人,而失宰予。以貌量人而失子羽。」子游的墳墓,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虞山的東麓。
9. 子夏:卜商,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少孔子四十四歲。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學著稱。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為人性不弘敞,好論精微,當時的人,沒有比得上他的。在魯國做過莒父邑的地方官。
他曾經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說:「學識要廣博,志向要堅定;凡事要細心的去問,要從淺近處去思考,以類推於遠大的地方;仁道就在這裏面了。」孔子歿後,他在西河(陝西舊同州府)講學,當時魏文侯拜他為師,曾子曾說過:「西河那地方的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據云《毛詩》之學,也是由子夏而傳下。他的門人甚眾,《論語》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10. 子張: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八歲。才智過人,個性高廣偏辟,做事能力很強,別人總難不倒他。惟內心的仁道,尚未做到,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仁」?孔子說:「能做到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五種美德,就算得仁人。能恭敬,便不為人所侮慢。能寬厚,便易得眾心。能信實,便得人信任。能勤敏,做事便有成功的希望。能施恩惠,便足以教人心悅誠服地聽從你的指導。」他和子游、子夏等同屬少壯派,孔子稱贊他有氣概,曾子和子游對他很推許。
11. 子若: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十三歲。孔子去世後,很多殷切想念孔子的弟子,因為有若的容貌很像孔子,一致把他立為夫子,奉承他像孔子在世一般。他贊揚孔子道:「何只人類呢?像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鳥,泰山對於土堆,原來都是同類。聖人對於一般人民,也是同類;不過他超出平凡的同類,從人群中挺拔突起。自從天生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
魯哀公曾問他:「年歲飢荒,國用不足,有何辦法呢?」他答道:「何不徵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呢?」哀公說:「徵收十分之二的田租我還不夠用,怎能只收十分之一呢?」他解釋說:「減輕賦稅,節省用途,先使百姓富足,國君還愁不夠用嗎?如果百姓都不能富足,國君又和誰去富足呀!」這是有若說富國的方法,應該先使百姓富足為根本。
吳國伐魯,他曾參加魯大夫微虎組織夜襲吳軍的敢死隊行列,可見他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
12. 子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晦翁,卒年七十一,贈為寶謨閣學士、太師,追封信國公,諡文公。宋朝徽州婺源(即安徽省歙縣)人,寄居建州。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仕高、孝、光、寧四朝,累官轉運副使、煥章閣待制、祕閣修撰等職,後為監察御史沈繼祖所誣而被左遷。年近七十,辭官歸田。一生清白,貧困時多,雖餐食常有不繼,然非分一文不取。先居崇安,後在建陽雲谷 (即福建蘆峰)結草堂名「晦庵」,自稱雲谷老人,又稱晦翁。晚年在建陽考亭築營滄洲精舍,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
其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論政則以正君恤民為旨。他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之說,創立宋代的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他認為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經傳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甚有成就,著作亦多,如《太極圖通書》、《西銘解》、《論語孟子集註》等,皆翊明道之作,他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儒家的思想經其整理註釋才普遍為人所瞭解。
宋代理學至朱熹集其大成,《四書註解》為其精粹,《朱文公集》一百卷收其詩文,清代說經皆以朱子為宗。宋淳祐年間從祀孔廟,清康熙中葉初為十哲之次,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