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三經概要

書名

內容

備註

易經(周易)

  1. 作者:(1)伏羲畫八卦

2)周文王演六十四掛,做卦辭、爻辭

3)孔子作「傳」,稱為「十翼」或「易傳」

2、原為卜筮之書,後經人闡釋,乃成為哲理之書。

 

尚書

1、分今文尚書(伏生尚書)、古文尚書、偽古文尚書

2、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16

3、堯典篇:儒家禪讓政治理想

4、禹貢篇:我國第一部記載地理的篇章

5、周誥篇:周初原始公文檔案

1我國「散文之祖」

2右史記言(尚書)

 左史記事(春秋)

詩經

1、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2、原311篇,其中6篇有目無辭,剩305篇,統稱「詩三百」

3、詩經六義:(1)筆法:賦(平鋪直述)

比(譬喻)

興(見物起興)

2)體例:風(15國風「民間歌謠」)

雅(大、小雅,朝廷宴會音樂)

頌(周、魯、商三頌,宗廟祭祀樂章)

4、注疏:(1)原有齊(轅固生)、魯(申培公)、燕(韓嬰)、毛亨四傳,後齊魯韓(皆為今文經)亡軼,剩毛詩傳流世(古文經)

        2)東漢:鄭玄「箋」、唐代:孔穎達「正義」

5、毛、鄭、孔接篤守「詩序」解釋;朱熹乃廢詩序做「詩集注」

6、功能: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韻文之祖

2純文學之祖

3北方文學代表

4最早詩歌總集

周禮(周官)

1、相傳為周公所作

2、記述周朝官制與百官職守(與周朝實際官制不甚相符,可視為理想中官制)

3、可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後影響唐代六官:吏(升遷任用)、戶(戶籍)、禮(銓敘)、

兵(國防)、刑(司法)、工(打雜)

 

儀禮(士禮、古禮經)

1、相傳為周公所作

2、記載古代禮儀,其中關於「士」的最多

3、可瞭解周代貴族生活與社會制度

EX:冠婚之禮、喪祭之禮、朝聘之禮)

1漢代「五經」的「禮」,即是「儀 禮」

禮記(小戴禮)

1、為闡述、補充「儀禮」的資料

2、原附於「儀禮」各篇之末,後獨立成篇

3、內容或哲理(大學、中庸),或政治制度(王制、月令),或記禮樂器物(雜記、祭義),或記述生活禮節(曲禮、少儀)

4、原131篇,西漢戴德取85篇,為「大戴禮記」(現存39篇,未收入十三經);戴聖取49篇為小戴禮記(為十三經之一)

1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2唐以後「五經」的「禮」乃是指「禮記」

3中庸: 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大學:初學入德之門

書名

內容

備註

左傳

1、相傳為左丘明所作,為戰國初年作品

2、為編年記事,以魯史為中心

3、記載年代:魯隱公元年(西元前722)至魯哀公27年(西元前468)共255

4、多敘事,少釋例

5、解經方式:(1)以事解經  (2)闡述春秋筆法

            3)為無經者作傳,即春秋中未記載者,左傳也加以記載。

6、影響:漢代司馬遷、班固;唐代韓愈、柳宗元

※為古文經

1又名「春秋內傳」

2晉代范寧:「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3鄭玄:「左氏善於禮」

公羊傳

1、相傳由公羊高所著,至漢景帝才由公羊家族寫定

2、多釋例,少記事

3、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解釋字句,反覆申述

4、解經方式:(1)闡述春秋微言大義  (2)敘述春秋史實

            3)歸納春秋筆法      4)為字詞作解釋

5、記載年代: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共242

6、書中富含政治思想(如大一統思想、仁政思想、反侵略思想等)

※為今文經

1董仲舒冶公羊傳,作「春秋繁露」一書

2范寧:「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3鄭玄:「公羊善於讖」

穀梁傳

1、相傳為魯國人穀梁赤所著

2、多釋例,略敘事

3、記載年代:與公羊傳相同

4、以問答方式解經

5、解經方式:(1)闡述春秋微言大義  (2)敘述春秋史實

            3)歸納春秋筆法

6、最善於解釋春秋經文含意並闡發論語思想

1范寧:「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2鄭玄:「穀梁善於經」

1左傳、公羊、穀梁,合稱「春秋三傳」  2春秋外傳:國語

3三傳各有所長,至唐劉知幾:「左氏有三長,公、穀有五短」左傳長與公羊、穀梁才做定論

論語

1、為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共同編纂而成

2、紀錄孔子與弟子、時人之問答,及弟子間相互談論之言(語錄體)

3、全書分20篇,起自「學而」,終至「堯曰」

4、中心主旨:仁

 

孝經

1、相傳為曾子所作

2、全書18章,一千八百多字,為十三經中字數最少者

3、漢以前就稱為「經」者,僅「孝經」一書

 

爾雅

1、為我國最早的字書,亦是最早的訓詁書

1古人以「小學」為通經之津梁,故有關文字、聲韻、訓詁者會列於「經部」

孟子

1、由孟子、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共同編纂

2、體裁與論語相似,為「語錄體」

3、主張性善、尊王賤霸、貴民輕君、重義輕利、拒楊墨,放淫辭

4南宋時,由朱熹將孟子從「子部」提升至「經部」

1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並列為「四書」,且作注,為「四書集注」

※四書補充:

1、又稱「四子書」:「論語」屬孔子,「孟子」屬孟子,「大學」屬曾子,「中庸」屬子思

2、大學:(1)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2)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六步驟:知、定、靜、安、慮、得

4)以「誠」貫穿全文,為初學入德之門

3、中庸:(1)談道、性、誠,總括儒家學說精義

        2)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古今文爭:

1)由來:因為秦朝焚書,造成許多古籍喪失,到了漢代,中央鼓勵百姓將私家藏書獻給政府,而這些私藏古書即是用蝌蚪文所書寫,因此研究此類古籍者,即是「古文經學派」。然而漢初設立五經博士,請先秦遺老來傳授課業,授課時多以口述,而門人弟子則以當時流行文字-「漢隸」來抄寫記載,而這些以「漢隸」所抄寫完成的經籍,遂為「今文經學派」。

2)差異:古今文的篇章多所差異,也就引起了解釋上的差異,也導致了兩派的對立。「今文經學派」認為孔子是哲學家、教育家,且認為六經是孔子所著作,進而講求「微言大義」;而「古文經學派」則推崇周公,視孔子為先師,認為孔子是史學家,因此該派將六經視為古代史料,強調「名物訓詁」。

3)爭執:由於今文經於漢初即設立學官,到了西漢哀帝時,古文經人尚未流行,然當時大臣劉歆負責整理校正古籍,認為古文典籍是正確且可信的,遂要求設立古文學官,以彌補今文經之不足。但遭受今文經學派強烈反對,認為古文乃後人所偽造,遂廢置。

4)統一:由於古今文學派分立,家學嚴謹,直至鄭玄出,兼用各家註解,遂破除家學門禁,促使古今文學派的統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