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詞:

起源

詞又名「詩餘」,實由詩演化而來。詩發展至晚唐,無論古體、近體,都發展已盡,於是將整齊的句法變為句的「詞」。

格律

  1. 不僅限制每句之長短,而且限制每字之平仄,或進一步限制平上去入,在格律上,比近體詩嚴格。
  2. 填詞的人要嚴格遵守詞牌的格律,依其句法平仄或四聲而作,完全依格律而填,所以叫做「填詞」。又因這格律是根據詞譜的聲而來,所以又叫「倚聲」。
  3. 按照詞牌格律,詞或有換韻的情形,所押也平仄皆有。

體制

  1. 詞調通稱詞牌,乃記宮調音節,猶今之歌譜。

詞之類別

  小 令→ 58 字內
  中 調→ 59 ~ 90
  長 調→ 91 字以上
  (清、毛先舒所分)

  1.  

作家與作品

可信的詞大約在中唐前後,唐末五代,詞家漸多,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溫庭筠、韋莊等晚唐及五代詞家十八人作品。

詞至北宋而大,可謂為宋代的文學代表,傑作亦多。以婉約為尚,蘇軾、辛棄疾自城豪放一派。

清代納蘭性德,其詞亦可觀。

 

(三)曲:

曲之類別

                       ┌─   小令 →一曲                             ─┐
   ┌─  散曲                                                               │僅可清唱 
                 └─   散套 →二曲以上(同一宮調)   ─┘
        (可加襯字)
  
              ┌─   雜劇 ─┐
   └─  劇曲                      │有科白(科為動作,白為獨白或對話)
                       
└─   傳奇 ─┘

 

詩 、詞、曲 之 比 較

韻文

整齊句

詩韻

講求平仄

盛行於唐朝

韻文

長短句

詞韻

平仄比詩嚴格

盛行於宋朝

韻文

長短句

曲韻

平仄比詩嚴格

盛行於元朝

 

 

 

 

 

◎各朝詩歌綜合比較

 

分類

時間

異 名

種  類

用韻

字  句

格  律

體  裁

源  流

樂府詩

漢魏六朝

 

 

l 不限平仄

l 可以換韻

l 多長短句

l 句數不限

l 平仄不嚴

l 無須對仗

l 可歌

l 合樂

l 無科白

為「詞」所取代

古體詩

 

 

l 多五、七言

l 句數不限

l 徒誦

l 不合樂

l 無科白

演化為「近體詩」

近體詩

今體詩

絕句

律詩

(排律)

l 限押平聲

l 一韻到底

l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
(排律不限)

l 分五、七言

l 仄聲不分上去入

l 絕句可對可不對

l 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l 不合樂

l 無科白

l 先有絕句,

l 後有律詩。

l 律詩完成於初唐宋之問、沈佺期。

樂府

詩餘

長短句

曲子

小令()

中調(引、近)

長調()

 

l 長短句。

l 字數不定。

l 仄聲分上去入。

l 平仄韻可以互換。

l 合樂

l 無科白

l 由詩演化而來。

l 起源於唐,推衍於五代,大盛於宋朝。

樂府

詞餘

散曲:小令、散套

劇曲:雜劇、傳奇

 

l 長短句。

l 字數不定,
可加襯字。

l 仄聲分上去入,但北曲無入聲。

l 平上去可以互押,用韻靈活。

l 合樂

l 劇曲有科白

l 由詞演化而來。

l 起源於五代,大盛於元朝,造極於明代。

 

(四)賦:

流別

時代

        

        

短賦

戰國

是漢以前直稱為賦之賦體文字,篇章短小。

荀子(賦篇:禮、知、雲、蠶、箴)

古賦

大賦

兩漢

辭藻華美,筆勢誇張,敘事寫物,用字冷僻。

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駢賦

俳賦

小賦

六朝

篇幅短小,字句簡麗,題材擴大,表現作家的個性與情感。

曹植、王粲、陸機、左思、陶潛、鮑照、江淹、庾信

律賦

以賦取士,製題新巧,立韻險難,要求音韻協調,對偶工整。

薛逢、宋言、吳融

散賦

文賦

唐末

以散文方法作賦,力去駢律惡習,駢散相間,主於說理。

杜牧、歐陽修、蘇軾

股賦

明清

由律賦、散複雜揉而成,寓駢於散,於對偶中加入八股文句法。

無大家

  1. 賦之流別簡表

 

 

 

 

 

 

 

 

 

 

 

  1. 散文、駢文、辭賦之比較

 

非韻文

韻文

 

散文(古文)

駢文(四六文)

教材

 

春夜宴桃李園序(駢化散文)

與陳伯之書

赤壁賦

秋聲賦

起源

尚書為散文之祖。

秦漢時早已多對偶句,漢末魏晉大行其道,取代散文的地位。

「辭賦」文體名,「屈原離騷」和「荀卿賦篇」是賦的先河。

時代

盛於唐宋,迄於今。(古文運動)

盛於六朝,今仍有之。

導源於詩,

興於楚辭(合稱「辭賦」),

盛於兩漢。

 

 

特色

重內容

1.   樸實無華。

2.   蘊含教化。(文以貫道、以文載道、明道致用)

重形式

1. 對仗工整。(講求對偶)

2.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法。

3. 韻律和諧。(講究平仄)

4. 用典繁多。

5. 辭藻華麗。

 

1. 押韻如詩,結構似散文的特有文體。

2. 設辭假託:問答成文(序→問答→亂),為辭賦之通體。

3. 形式須押韻,且重排比。

價值

具實用教化功能。

具美化文辭之價值。

賦為中國文學所獨具之文體,

介於詩文之間。

別名

「散文」係相對於「駢文」而言;亦稱「古文」,係因韓愈以復古為革命。

古文乃指先秦、兩漢之文。

李商隱名其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駢四儷六形式確定,故唐代駢文稱「四六文」。

駢儷文(駢四儷六)

魏晉南北朝變為「俳賦」,

唐時科舉變為「律賦」。

宋受古文的影響,變為「文賦」,為避免與陸機所作「文賦」相歧混,又稱「散文賦」。

作家

唐宋---八大家。

---歸有光。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

陽湖派:惲敬、張惠言。

湘鄉派:曾國藩。

六朝---徐陵、庚信。

初唐---四傑。

---汪中等。

文賦的特點:

1. 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不重排比)

2. 句式以駢散相間為主,用韻較一般的賦自由,是宋極具特色的文體。(甚或不押韻)

 

二、無韻文

(一)著作文

所謂著作文者,指其文章之作,並非為作文而作文:乃是為論述其學說而作文。惟著作文既為論述其學說而作,其文章必明白暢達,議論成理。於是著作文之文章,乃自然形成有價值之文學。

經:尚書散文之祖

史: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二)駢體文

近人王力解釋說:『兩馬並駕叫做駢』,『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可見,簡言之,駢體文是像用兩匹馬並駕一樣,自首至尾用兩兩配對的句子組成的一種文體。它一般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唐柳宗元的《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這是對這種文體特點的說明。這種文體在晚唐被稱為『四六』,李商隱文集的題目就稱為《樊南四六甲乙集》,自未至明,沿用『四六』的名稱,清代才稱駢體文,一般簡稱為駢文。

 

 

 

(三)散文

◎中國散文流變史

  1. 先秦時代
    1.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左傳》、《國語》、《戰國策》
    2.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2. 漢代
    1.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賈誼《過秦論》
    2. 歷史散文風起雲湧,為大一統的統治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
  3.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

  1. 唐宋時期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眾,後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援,古文創作業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宋代文人隨其腳步,締造中國散文史上輝煌的一頁:唐宋八大家

  1. 明代
    1. 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前後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
    2. 唐宋派:以歸有光為首。該派以擬古運動反對派的面貌,出現於「前後七子」之間的文壇上,因反對「文必秦漢」,提倡「唐宋八家」古文而得名,故亦稱「八家派」。
    3. 公安派: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衝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4. 竟陵派:也主張獨抒性靈。
  2. 清代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槐、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為文講究義法: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 清末民初

伴隨著對封建主義文學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現代新文學作品誕生了,議論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現代散文的源頭。

 

 

 

 

 

 

 

 

◎唐宋八大家比較

細說唐宋古文八大家

時代

人名

字號

特色

作品

中唐

768~824

【韓愈】

退之,卒諡,世稱韓文公,又稱韓昌黎

鎔鑄典籍,取神遺貌,兼長眾體,變化雄奇。文以載道為主。

昌黎先生集

中唐

773~819

【柳宗元】

子厚,世稱柳柳州

博學力文而未能盡化,思想兼雜佛道,而激憤辛酸往往奇峻,長於書記、駁論。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為後世楷模。

柳河東集

北宋

1007~1072

【歐陽脩】

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諡文忠

迂徐柔婉,平易清麗,以序記志銘,敘述感歎見勝,而論理非其所長。北宋文壇領袖。

新五代史

新唐書

北宋

1009~1066

【蘇洵】

明允,追贈光錄寺丞

得力縱橫策士之文,最長駁論,不求平實。文得戰國策、史記,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北宋

1019~1083

【曾鞏】

子固,世稱南豐先生

原本經史,以書序為勝,安和質實,稍欠空靈,亦乏雄強之力。為文原本六經,長於議論。

元豐類稿

北宋

1021~1086

【王安石】

介甫,晚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亦稱王文公

論義奇拔,文字精峭。北宋傑出政治家。

臨川集

北宋

1036~1101

【蘇軾】

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

氣盛文暢,出入三教,辭藻動入,議論勝於記敘。文學全能之士。

東坡全集

北宋

1039~1112

【蘇轍】

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文近父兄而不免遜色,晚好佛理,有蕪蔓之累。文以策論最為出色。

欒城集

 

 

◎古文運動簡介

唐朝

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

主張:以先的散文,取代六朝的駢文。古文運動在代並未完全成功。

代表人物: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

結果:古文運動至此完全成功,古文成為文章之正宗。

代表人物:

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劉基方孝孺

擬古主義:前後七子-「文崇秦漢、詩必盛唐」「模擬為創作文學的途徑」

唐宋派(八家派):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

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因此定名,並尊韓愈為八大家之首。

桐城派

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劉大櫆

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

陽湖派

代表人物:惲敬、張惠言、李兆洛

主張:桐城派支流,思想活潑,不專主孔孟、程朱,主張兼取諸子百家;學古文要兼取駢文之長

湘鄉派:以曾國藩為代表

◎歷代散文大家

背景

六朝

六朝以來,文尚「駢儷」,內容空洞,遠教化與實用。(重形式)

先驅

初唐

「陳子昂」奏疏不用駢儷,張說、元結、李華等不拘於駢文,實為古文運動先聲。(倡內容)

 

 

魏徵

發展

中唐

韓愈

文章

以「散文」對抗「駢文」。

蘇軾評:「文」起八代之衰,

文以「載道」為主,氣魄雄魂,語言精練,備受後人推崇。

*韓愈並非倡古文之第一人。

思想

以「儒學」對抗「佛老」。

「道」濟天下之溺。

柳宗元

文章

考訂文字真偽,

開啟清代「考據」先河。

韓愈評: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尤以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

思想

博涉諸子,

出入儒、釋、道之間。

韓愈友「劉禹錫」及韓門弟子「李翱」、張籍、皇甫湜皆為古文名家。

中輟

晚唐

靡麗之風再起,唯美的駢文又盛。

顛峰

北宋

王禹偁

 

范仲淹

本性外和內剛,具有傑出的才能,在官時往往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影響所及,使當時士大夫都崇尚氣節,競以天下為己任。

歐陽修

初為駢文,及至得「韓愈」文集殘本,遂倡為古文,力尊韓文,古文中衰之勢,得以復振﹔

又拔取三蘇、曾、王輩,使文風丕變,古文遂為文章之正宗。

(「明」「茅坤」選錄「唐宋八大家文鈔」為習文範本,始有八大家之名。

八大家為「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曾鞏

為文原本於「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與「歐陽修」並稱「歐曾」。

王安石

經術湛深,思慮細密,文章筆力遒健。

蘇洵

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古勁簡質,有先秦之風,影響後世文壇至深且巨。

蘇軾

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雄深雅健。策議論辯之作皆有所擅長,詩詞書畫,各具高格。

蘇轍

文風汪洋淡泊,適如其人﹔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錢公輔

蘇軾評:「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司馬光

文章

以羽翼名教,端正世風為主﹔其文如布帛菽粟,深切日用。

思想

源出六經。

後續

明初

劉基

自明開國,文風不振,其文章雖未能力駕八大家,

然理充詞沛、神足氣旺之作,可與魏徵輩媲美。

宋濂

學問淵博,文章委曲暢達,為明初第一大家。

與劉基並為明初文宗。

方孝儒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歸有光

文章疏淡自然,情感真摯,謀篇遣詞,明淨有法度。

顧炎武

才高學博,留心經世之術﹔

治學精神嚴謹篤實,為清代樸學之導師。

方苞

文章

文章介韓歐之間

文步左傳、史記、八大家。

劉大櫆、姚鼐承其遺續,

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並重,

樹立桐城派古文之宗風,

導揚有清散文之主流。

其文以「雅潔」著稱。

思想

學行繼程朱之後

思想推本於六經、論、孟。

全祖望

精研經史,服膺黃宗羲,

更致力於史傳,嘗謂:「史臣不立節烈傳,所當立傳者何人?」

林紓

嘗得史、漢殘本,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

專治古文,以桐城自居。

 

 

 

 

 

(四)小說

◎中國小說之流變

前言

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我國古代小說並不受重視,是以漢書藝文志雖列小說家於十家之中,而獨摒於九流之外。

朝代

           

             

漢魏

六朝

筆記

小說

  1. 志怪-搜神記(干寶)、博物志(張華);兩部神話小說巨著:山海經、穆天子傳
  2. 漢朝小說:以劉向說苑、新序、列女傳為代表
  3. 志人-世說新語(劉義慶)
  1. 筆記小說在四庫全書中列為子部
  2. 劉義慶世說新語內容由「志怪」而「志人」,乃一大進步

唐代

傳奇

小說

  1. 愛情類: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祐離魂記等
  2. 諷刺類: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李景亮李章武傳及李復言杜子春等
  3. 志怪類:王度古鏡記、無名氏補江總白猿傳
  4. 歷史類:陳鴻長恨歌傳、東城老父傳
  5. 俠義類:李公佐謝小娥傳、許堯佐柳氏傳、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等
  1. 性質:唐代小說稱為「傳奇」,受古文運動影響,以文言所寫之短篇小說
  2. 特色:有結構之經營,人物之描寫,脫去以前雜記之形式,已具備粗略的短篇小說之形式
  3. 影響:唐代傳奇屢為元明戲曲所取材

宋代

話本

小說

  1. 仿唐作品:徐鉉稽神錄、樂史太真外傳與綠珠傳
  2. 據古增飾: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前身)、五代史平話、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前身)
  1. 性質:屬短篇小說。
  2. 特色:宋代小說受唐代「變文」中講唱精神之影響,而以白話體說書、著書,此即宋代盛行之「平話」

元代

白話章回小說

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三國演義(雜有文言)

  1. 元代開始發展章回小說
  2. 元代之章回小說即本於宋代之話本

明代

擬話本

小說

  1. 三言: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2. 二拍:凌濛初拍案驚奇初刻本、二刻本
  3. 今古奇觀:為抱甕老人就三言、二拍將近二百篇小說中,選出四十篇輯成

 

白話章回小說

許仲琳封神演義、吳承恩西遊記

明代章回小說仍然盛行,但已由講史進步而為神魔想像,一反過去之平實寡味

清代

文言短篇小說

蒲松齡聊齋志異(集合「志怪」與「傳奇」之長)

 

章回

小說

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劉鶚老殘遊記、李汝珍鏡花緣、文康兒女英雄傳、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章回小說都未列入四庫全書中

備註

中國小說四大奇書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

金聖嘆六大才子書: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水滸傳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范范 的頭像
    范范

    范范的國文小天地

    范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